友善列印
生活

人生不顫停 正視帕金森氏症就能穩定向前行

2020-09-22 發佈 王芓諭 臺北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疾病,及早發現,就可及早治療,延緩病情惡化速度。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疾病,及早發現,就可及早治療,延緩病情惡化速度。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疾病,早期可能會出現步伐遲緩、動作變慢等症狀,好發年齡多介在50至60歲左右的男性,這年紀的患者通常事業有成,卻容易出現手抖的症狀,往往會對自尊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建議日常生活必須多留意小細節,及早發現,就可以及早介入治療,延緩病情惡化速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臺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表示,早期症狀易察覺,像是單側手顫抖、僵硬、動作慢等,但前期的夢魘、嗅覺障礙、便秘,卻容易被忽視,因此只要出現早期症狀就必須去醫院接受檢查,目前最好的檢查就是多巴胺檢查,偵測多巴胺細胞是不是降低了,在臺灣健保已有給付這項檢查,只要是標準的帕金森氏症都可以來做檢查。陸教授也舉例,一般來說,多巴胺就是工廠,裡面有10個人,當兩個人請假還可以應付,但若只剩4個人要做10個人的工作就會出現症狀。

 

陸清松教授也建議患者可以藉由填寫病患日記,記錄自己的用藥,以及相關症狀,幫助醫師了解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一旦出現明顯異動或一天之內斷電時間超過2個小時,造成生活困擾,就可以考慮調整用藥,做更有效的治療。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包括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步伐小常跌倒、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字體變小等等,如果10項中了3項,可能就要注意。

 

臺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就說,帕金森氏症雖然沒有治癒的辦法,但也不需要太過悲觀,首先只要正視與認識這個疾病,再來要勇敢的面對,因為這不是絕症,必須保持樂觀正向的態度,第三點要跟醫師好好配合且遵從醫囑,因有些病患常常吃1.2次藥好轉就停掉,但其實必須吃到3至4次左右,讓藥物在恆定的狀態比較不容易引發異動現象或斷電現象。另外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就可以延緩病情惡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