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9)天發表青少年偏差行為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民眾有七成認為當今社會青少年犯罪問題嚴重,也有超過九成的民眾對青少年偷竊、參加幫派、藥物濫用、自我傷害、沈迷網路與過度依賴手機而影響生活感到高度憂心。
有鑒於青少年在個體發展的過程中,處於身心較不平穩的階段,本身就很容易產生情緒困擾跟行為問題,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就說,如果在加上環境的影響,往往會衍生青少年偏差行為,甚至犯罪問題,因此針對這項議題進行民意調查並在記者會中公布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民眾不分性別、年齡、學歷與區域,都對「青少年行為偏差」表達高度憂心,其中對濫用藥物、參加幫派、自我傷害、竊盜都有超過九成的民眾表示擔心,也有超過七成的民眾認為校園中存在嚴重的校園與網路霸凌,甚至青少年在學校遭受到學習的挫敗、同儕的不良影響與不佳的人際關係也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這次調查也顯示民眾對於透過教育改善青少年偏差行為有信心,近九成的民眾認為孩子如果對學習感到有興趣而喜歡上學,就會減少偏差行為,民調小組召集人郭生玉表示,現今社會太過重視升學,因此學校都「天天考試」以成績分數論學生成敗,導致擁有其它才能的學生沒有發揮空間,增加產生偏差行為的機率。
因此郭生玉教授也建議學校老師要把「成就感」放大,讓每一位學生在學校都能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且日常上課不是只有考試,而是要培養學生多元學習的興趣、正向的人生觀及情緒控制,在家長的部分也建議不要把升學、考試與分數看得如此重要,應該要觀察孩子的專長,讓他在各方面都能適性發展,才能讓青少年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