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宜花東區域推動中心15日對外演示可移動式生質氣化發電技術,邀集東台灣相關領域專家、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及產業界,針對田間、農場、林間疏伐等生物能源特性盤查、生質氣化技術原理、氣化後衍生物再利用及生質能源循環經濟等領域,進行講授、實務操作與經驗分享。
國立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白益豪主任表示氣化技術的理論基礎主要在低氧的供給條件及高溫(900度以上)環境下,將有機質進行熱裂解、氧化、還原等反應程序,最終轉換成合成氣;包含一氧化碳、氫氣及甲烷氣等。東台灣農業經濟發達,相對生質物資源也豐富,如稻稈、林業疏伐資材、竹質廢棄物、果樹修枝、漂流木等,是推動區域型生質資源綠色加值循環經濟之良好試點。
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周師文會長表示台灣一年農業廢棄物約四百多萬公噸,當我們以廢棄物的角度來思維,不論是處理或是對環境的負擔都很大,若能將這些自然資源再利用,同時減少環境污染和避免浪費,是符合循環經濟的精神。
具有「碳中立性」(carbon neutral)特性的生質能(bioenergy)被許多國家視為降低依賴進口的化石能源以及減緩全球暖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別是生質能源更可提供潔淨替代燃料及穩定之基載電力,具有低減碳成本並達成能源、環境與永續等多面向效益。期盼能透過貨櫃化可移動式的生質氣化設施來協助部落或偏鄉發展生質能產業鏈,培育東台灣更多專業生質能源之人才,並促進農村再造與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