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已經38年蟬連我國十大死因之首位,108年癌症死亡人數占28.2%。世界衛生組織表示,不健康的飲食、身體活動量不足、吸菸與喝酒將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21%-25%乳癌及大腸癌與這些重要危險因子有關。健康的飲食習慣能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科科長林夢蕙表示,透過社區推廣營養中心輔導社區餐飲業者或長者共餐據點,提供高齡友善的健康餐食,並推廣 「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及「吃得巧」三好一巧及「我的餐盤」的健康均衡飲食,營造健康飲食的生活。
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張惠萍主任指出,根據國健署所做的調查,有9成多的成年人奶類攝取不足,8成多的成人是蔬菜及水果攝取不足,由於外食族增加,使得加工品和油脂攝取過多,這些都將提高大腸癌或是乳癌的發生風險。有鑑於此,預防勝於治療,特別是從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均衡飲食做起。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2018 年設計了臺灣版「我的餐盤」,將每日飲食指南的概念重新繪製成餐盤圖像,並配合六大口訣,讓民眾更容易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達到健康的飲食。張惠萍主任表示,「我的餐盤」的防癌好食力飲食的原則包括每天早晚各一杯奶類(如牛奶、優格或優酪乳等);每餐含一拳頭的水果及蔬菜,蔬菜攝取應比水果多一點,因水果含糖量較高,不可取代蔬菜;每餐的飯量與蔬菜相當,以全榖雜糧取代精緻白米,因雜糧飯所含的纖維質較高,可延緩血糖上升並有助於排便順暢;蛋白質的選擇則以豆魚蛋肉為順序,約為一掌心的份量;最後搭配每餐一茶匙的堅果量,就能簡單吃出健康好活力。
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林芷瑄營養師也分享聰明挑選食材及正確烹飪的方式。她建議食材要選購當令彩色蔬果(如白蘿蔔、龍鬚菜、大蕃茄、洋蔥、菇類等)及水果(如鳳梨、葡萄、奇異果、藍莓、火龍果等),這些食材富有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且含有植化素,可增強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生長,降低癌症的發生。
蛋白質部分,建議以富含Omega-3的魚類(鮪魚、秋刀魚、鯖魚、鮭魚等),並以白肉替換紅肉,除了含豐富蛋白質外,更具抗發炎及保護心血管的好處。
烹調時建議使用含抗氧化成份的辛香料(如薑黃、薄荷、迷迭香等),除了可增加菜餚風味,也可以抗發炎並降低癌症的發生,另外也要避免選用加工食品及油炸烹調。
林芷瑄營養師最後提醒民眾,每日飲食中,糖攝取量不要超過總熱量的10%、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6公克的鹽),依照個人每日熱量所需選擇對的食物搭配正確料理方式,便可跨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中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