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動物園在端午連假期間推出了「臺灣兩棲爬蟲動物特展」,讓民眾認識臺灣特有的兩棲、爬蟲動物在野外的生態風貌,也透過都市、郊區的景觀布置,介紹生活周遭常見的兩棲、爬蟲動物,以及牠們的生活方式。
動物園表示,由於人類的開發與活動,剝奪了多數野生動物的家,然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能適應都會生活的兩棲、爬蟲動物,例如黑眶蟾蜍、貢德氏赤蛙等,現身在市區公園的草地裡或是雨水溝中。
目前臺灣野外分布的兩棲動物共有41種(俗稱的青蛙與蟾蜍都屬於無尾目的蛙類,另外有一群冰河孓遺的可愛兩棲動物,則是屬於有尾目的5種山椒魚。),爬蟲動物則多達118種(包含海龜、淡水龜所屬的龜鱉目11種,以及由攀木蜥蜴、草蜥、石龍子、壁虎及蛇蜥等蜥蜴與蛇類組成的有鱗目共106種,其中還包含臺灣野外原本不分布的外來種鱷目1種)。
臺灣面積雖然不大,但全島近三分之二被森林所覆蓋,海拔高度從0到4000公尺,擁有亞熱帶海岸林相到溫帶針葉林,生態環境非常多元,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高比例的特有種與特有亞種。但是島嶼生態系因為地形狹小、缺乏緩衝空間,因此對外來的衝擊,耐受力相對脆弱。
除了原生物種外,近年來因人為棄養、逃逸等因素,使得多種外來兩棲、爬蟲動物在臺灣建立自我繁殖族群,變身入侵種,除了威脅本土野生動物的生存,甚至還會造成經濟損失和生態失衡。臺北市立動物園希望透過教育展示與說明,讓社會大眾進一步瞭解這些外來種對本土生物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