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火災如何求生「小火逃生 濃煙關門」 逃生要「向下跑」

2020-04-27 發佈 林宜箴 臺北

臺北市林森北路錢櫃KTV昨天上午(26號)發生大火悲劇,那麼,遇到火災時該如何逃生呢?防災專家林金宏與蔡宗翰都提到,重點是「求生」,而不是「逃」,要記得的原則是「小火逃生,濃煙關門,就地避難」,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求生機會;如果要逃,記得要向下逃生,而非往上跑,因為濃煙與高熱都比人的速度快,人在火場死亡往往不是被燒死,而是被濃煙嗆昏而死。

 

防災專家林金宏在演講中提到,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最好先養成了解逃生路徑的習慣。在火場逃生時,要用低姿勢爬行。他也談到,在火災現場,逃不是唯一選擇,逃也並非確保可存活的關鍵,在一些火災現場,跑出去逃生的人,因被濃煙嗆昏而死,反而有些因受傷無法跑的人,卻獲得保全生存下來,所以火災現場談求生,「如何活才是重點」。

 

他也舉例,看到小火要逃,若起火點在10樓,人在11樓該往上還往下逃生,一定是要「往下」逃生,因為失火後會產生濃煙和高熱,濃煙和高熱的速度都比人的速度快,因此當在火場能看得到火時,表示還在火災的前期,火災最可怕的不是火,而是煙和熱,在火災能看得到火時,都表示發現火災夠早,因此要跑時,一定要「往下跑」,因為煙、熱比人還快,煙到哪就會燒到哪,跑到頂樓,若煙到頂樓,頂樓依舊會燒,所以若判斷是在起火初期,決定逃生,一定要「往下跑」,同樣跑一個樓層,起火點在10樓,若能突破起火點,從11樓跑到9樓,火不會往下燒,絕對會比從11樓跑到12樓、頂樓更獲得保障。

 

那麼若發現火災時,開門發現已經是「濃煙」,已經沒看到小火,那該選擇用濕毛巾摀住口鼻逃生還是待在房間裡面?他表示,根據美國實驗,火在燒了一分半鐘之後,就會開始產生濃煙,火災產生濃煙之後,在2分半鐘之內,那個環境的煙、熱會急速成長,在那個環境中,濕毛巾無法擋住那個環境的濃煙、高熱與有毒氣體,所以當開門之後,發現已經濃煙密布,還要用濕毛巾遮口鼻要逃生,就是「錯誤的逃生」,非常可能逃而喪生。

 

因此,當開門發現濃煙密布時,要做的重點就是立刻關門。很多的火災實例都證明,當開門發現外面已濃煙密布,立刻關門、就地避難,等待消防隊來滅火,是很多人火場獲救的關鍵。為什麼?因為有濃煙代表那邊缺氧,一開門,濃煙、高熱進來,吸到氧氣就會繼續燃燒,只要不開門,就不會繼續給予氧氣,門不用擔心會被燒穿。

 

另外,在火場要不要滅火,林金宏提到,很多人會使用滅火器,不代表懂得火,八仙粉塵爆炸就是一例,有時滅火反而幫倒忙,因此,不懂火就不要幫忙滅火。

 

但若火災的發生是自己身上起火,滅火要做的就是「停、躺、滾」,因為跑動過程會製造氧氣,所以身上起火千萬不能跑,用兩手遮住臉,躺下滾動來滅火。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