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母姆木雕班師生聯展 透過木頭表達人生

2020-04-26 發佈 陳麗如 臺東
原住民木雕家江小龍,透過木雕展現對人生的體悟。

原住民木雕家江小龍,透過木雕展現對人生的體悟。

由獲獎無數的原住民雕刻家江小龍 (伊畢)和8位學員的木雕作品展--「母姆木雕班師生聯展」目前正在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希望藝廊展出,透過木頭展現師生對於人生的體會,這項展覽展期到5月6日止,歡迎民眾把握機會踴躍前往參觀。

 

布農族雕刻家江小龍指導的學生來自各行各業,有農夫、烘焙師、家庭主婦、家具行老闆、工作室負責人,他總是鼓勵學生用心傾聽內心的聲音,讓每位學生透過眼耳鼻口心的觀察,將自己的生命體悟呈現在每件木雕作品中。

 

在布農族語中,母的意思是根源,另一個姆是僕人的意思,另一個解釋是祖先,就是阿嬤的阿嬤,將這兩個字結合起來,所欲表達是把好的原素留在這塊土地上發光發熱。這裡每件作品都敘述著一段段故事,這些有來自於族人前輩的口述,有的是來自四方的人生經歷。

 

內心充滿感恩的江小龍說,感恩上天賜給我們無量恩典,感恩前輩者示現傳承展風範的精神。做事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到底,用心用力盡心盡力,將最誠懇的創作呈現與分享,讓後者有路可循,最重要的一點是做什麼事情離不開本身,心態一定要光明磊落。

 

江小龍認為,要照顧好內心的種子,守護它成為良善有光和熱的種子,無論到哪裡,都可以把希望和祝福帶到哪裡。生命的過程難免會有錯誤,但是錯誤有時反而扮演著提燈者的角色,帶領我們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退休後成為自然生態農法農夫的蔡國瑞,2016年特殊機緣參加江老師木雕課程,從此愛上漂流木雕刻創作,期待能藉由與漂流木的對話,將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展現在木雕創作上。

 

蔡國瑞介紹自己的作品時表示,從漂流木及創作過程中,他學到「謙卑」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功課。

 

本身是烘焙師傅的蔡翼謙跟隨江老師學習木雕創作,對於動物雕刻特別感興趣,希望能將動物可愛一面展現出來。

 

住在花蓮縣玉里鎮的吳存億,經營父親留下來的傢俱行,在一次的談話中,跟蔡國瑞聊到有一位木雕江師傅對木雕的見解非常有趣,進而跟著江老師學習,從此走進木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