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想知道鳥類如何以不同的方式飛翔,而由中國醫藥大學主導的跨領域研究國際團隊,以多種不同學科的角度探討鳥類進化飛翔的羽毛的奧祕,這項傑出研究成果獲刊登在全世界最權威的國際期刊《細胞》雜誌(Cell),並以臺灣國鳥藍鵲做為封面,飛躍上世界學術舞台。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主持研究成果發表會表示,臺灣國鳥藍鵲躍上國際頂尖期刊是頭一次,真的不容易,況且,臺灣團隊與旅美學者鍾正明院士合作的科學研究,結合了大眾的生活和藝術,的確讓人民有感。
為了在創新的研究領域中探索,中國醫藥大學整合幹細胞中心組了一個跨領域科學團隊,以多種不同學科的角度探討羽毛,從身體外羽毛的生物物理特性,到皮膚內的幹細胞形成的基本分子生物學,對羽毛進行多面向的研究。研究範圍從無飛行能力的鴕鳥,到可短距離飛行的雞、長距離飛行的鴨、老鷹,以及高頻率飛行的麻雀,他們還研究特殊飛行能力的蜂鳥和企鵝。為了更深入地瞭解羽毛在進化中是如何演變,研究小組還研究了在緬甸的琥珀中發現並保存了近1億年的羽毛。
生物物理學家阮文滔博士解釋說,羽毛多層次的模組化結構,使鳥類能夠適應演化時所遭遇的環境挑戰,並闡明當今鳥類如何從各自的生態環境中取得優勢。模組化結構的彈性,也允許個別鳥種,依身體部位的不同,發展出具不同功能性的特化羽毛。
為了回顧遠古時期,複雜羽片結構的起源,阮文滔博士與研究人員分析了最近在緬甸發現的琥珀化石。這種琥珀保存了以 前無法發現的精細的三維羽毛結構。他們的研究表明,古代羽毛有著相同的基本結構,但具有更原始的特點。例如,沒有在化石中發現類似魔鬼氈的鈎狀機制,而是使用連續重疊的長羽枝形成羽片。
未來的研究將基礎與應用並重: 除將與整合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洪士杰醫師,進一步探索大自然啟發的生物材料結構原理,以及在仿生材料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小組也將更深入地探討分子信號,解密毛囊中如何引導同一群幹細胞,達成複雜的生物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