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師生與國際遊戲協會臺灣分會合作辦理的「免插電童玩嘉年華」,利用週末假期在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一樓舉辦,吸引了近三百位臺東市及各鄉鎮的民眾帶領小孩參加。
現場展出「動手玩博物館」,由國際遊戲協會臺灣分會理事長張世宗教授分享珍貴的童玩智慧,有七巧板、九子仙棋等,同時還有臺灣原住民傳統童玩、小時候熟悉的線軸車和彈珠迷宮等童玩。
國際遊戲協會臺灣分會張世宗理事長表示,協會成立將會讓臺灣幼兒遊戲教育能更與國際銜接,考量現在孩童的遊戲多來自手機網路,在70、90年代所謂的插頭毒藥是電視及電腦,現在更是毒藥擴及的範圍更是人手一支的手機。如果在生活中能加入讓孩童動手做的童玩,能夠平衡孩童失衡的生活。今年的免插電童玩嘉年華在臺北跟臺東舉辦兩場,也期望未來能夠過及北中南東,讓更多區域的民眾可以一起體驗免插電童玩樂趣。
這次活動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蘇慧娟老師帶領選修幼兒遊戲課程的大學生,設計了「12生肖移動遊戲場」,利用生活素材和簡單道具設計的互動式遊戲,讓家庭成員體會闔家共玩的遊戲趣味。闖關成功的大朋友小朋友,還可以品嘗由幼教系學生製作的棉花糖、爆米花。
另外,三場動手做玩具的工作坊,由資優科學教育、「科學小原子」節目名主持人謝迺岳老師,帶領孩童製作原住民水童玩;臺北市立大學林世真老師帶領製作具有科學內涵的重心玩具,也重現清末童玩跳保的身影;最後有玩具達人梁國棟老師,帶領製作具有機械原理轉動玩具,讓參與大人和小孩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體驗科學動手做的奧妙。
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陳淑芳主任表示,這次活動動員了幼教系大二、大三學生、幼教原專班及學士後教保員專班學生共同參與,讓學生知道教材教法可以很多元,同時也結合幼兒遊戲課程,讓學生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去設計一系列的幼兒遊戲,將學理轉換成實際操演,這對學生都是相當大的助益,從家長跟小朋友的反應得到最直接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