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今(1)日起至109年3月31日,推出「三仙台潮間帶食用性貝類」特展,除了認識三仙台附近潮間帶會出現的貝類,也了解當地居民的採集方式,感受阿美族人以「大海為冰箱」的飲食文化。
位在三仙台北側的比西里岸部落,靠海吃海,笠螺、蠑螺、石鱉等各種潮間帶常見的螺貝類,都是當地阿美族人的餐桌佳餚,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為讓民眾進一步認識東海岸豐富的貝類及海洋生態,繼暑假期間推出廣受好評的「貝水一讚 渾身是膽」特展,11月起再推出「三仙台潮間帶食用性貝類」特展。
館員蘇筠瑜表示,展覽中呈現各式食用性貝類標本,介紹科種、外型、結構,也以圖像紀錄當地居民的採集方式和工具,在導覽人員帶領下,深入了解三仙台鄰近海域的貝類生態,以及當地阿美族人的飲食文化,再搭配QR CODE,還可學習各式食用性貝類的阿美族語名稱。
另外,蘇筠瑜說,為推廣海洋生態保育,參訪過程中,導覽人員也會呼籲參訪民眾,不要順手撿拾海邊的貝殼,或是採集食用性貝類回家食用完後,將貝殼清理乾淨帶回海邊,還給寄居蟹一個家,一起為守護海洋生態。
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於民國83年設立於三仙國小,現有館藏5百多種貝殼標本,並設有礦物展示室,蒐集世界各地的海洋珍寶及礦石,是了解東海岸蘊藏珍貴海洋及山脈資源最好的教室,三仙國小也將貝類生態知識融入課程,培訓小小解說員,為參訪民眾生動導覽,歡迎踴躍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