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年前,英國宣教士巴克禮踏上臺東宣教,是繼李庥後第2位深入後山的外國宣教士,為紀念巴克禮170週年誕辰,臺東馬偕醫院牧師潘稀祺歷時8個月深度踏查,出版新書《我在後山追尋巴克禮牧師》,詳述蓽路藍縷的宣教過程。
巴克禮於1875年來臺宣教,將60年歲月獻給臺灣,在臺期間創辦了臺南神學院,並發行臺灣第一份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也協助創辦長榮高中的前身「長老教中學」,自1881年起,先後4度深入後山宣教,受過護理訓練的夫人伊莉莎白也陪同在沿途行醫。
每次到臺東,巴克禮都以徒步方式行走2個月,為了讓傳記內容更臻完整,他按圖索驥,駕著車數十次來回奔馳山海之間,也曾花費10小時,親自走訪「浸水營古道」及「安通古道」,體會當時走山路的景況。
潘稀祺說,踏查過程中,深深感佩巴克禮的精神,在環境不佳、交通不便的年代,靠著堅強的毅力,一步一腳印的走訪、關懷教會及信徒,沿途的勞苦、危險不是三言兩語就可訴說殆盡。
巴克禮的妻子伊莉莎白是一位護理人員,2度陪同丈夫到臺東宣教,並隨身攜帶藥品沿路治療當地民眾,由於山路崎嶇難行,當年阿美族青年會用「螃蟹轎」抬著她,珍貴畫面被相機捕捉下來,潘稀祺特別依照片中的樣式,訂製一臺螃蟹轎於院內展示,讓大家體會早年宣教士的辛苦。
1908巴克禮夫婦回國休假時,伊莉莎白檢查出罹患腦癌,首次手術順利,隔年進行第2次手術後,她希望把握生命最後階段繼續服事,不願留在英國休養,但卻在返回臺灣的途中癱瘓,在上海緊急手術後仍不省人事,10日後安然離世,巴克禮帶著思念獨自返臺,終其一生奉獻臺灣。
潘稀祺表示,他在16年前出版過「巴克禮博士傳」,書中唯一的缺憾就是未深度踏查在臺東的宣教事蹟,今年適逢巴克禮170週年誕辰,特別出版專書作為紀念,同時也舉行新書義賣,將所得捐助臺東馬偕癌症醫療大樓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