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史前館環教講座 從海龜存亡探討海廢危機

2019-02-27 發佈 林睿鵬 臺東
史前館環教講座邀請海湧工作室副執行長郭芙帶參與者從海龜存亡探討海廢危機。

史前館環教講座邀請海湧工作室副執行長郭芙帶參與者從海龜存亡探討海廢危機。

 

全球暖化、垃圾危機以及各式海洋環境汙染,使得海中生物受到嚴重威脅,也間接影響人類的生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日前辦理環教講座「那些海龜教我們的『塑』」,由海湧工作室帶領民眾認識海龜並延伸探討環境議題。

 

全世界的海龜有7種,臺灣可見到5種,分別是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及革龜,其中最常見的是綠蠵龜,在澎湖望安島、屏東小琉球、臺東蘭嶼都能看見牠們的蹤跡,然而面臨海洋環境污染、棲地開發破壞、人為捕抓等問題,現已列入保育類名單中。

 

海湧工作室執行長表示陳人平,陳人平表示,在進行海洋研究時,常在擱淺海龜的胃中發現塑膠垃圾,根據2017年海洋廢棄物的報導指出,在臺灣救傷海龜中,約有9成的海龜會排出人造廢棄物,而其中就以塑膠碎片為大宗。

 

陳人平說,垃圾隨著洋流漂移,海洋垃圾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他指出,臺灣1年的塑膠袋使用量,與歐盟國家4年的使用量相同,可稱為「世界冠軍」。如何處理垃圾、改變塑膠製品的使用習慣,減少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迫害,在臺灣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海湧工作室長期關心海洋環境、投入淨灘及減塑行動,經由環教講座宣導、桌遊課程等方式,希望讓更多人關心環境議題,一起守護海洋環境。「環保沒有門檻,只需要培養成習慣。」陳人平說,只要人人少拿一個垃圾袋、吸管,自備購物袋、環保餐具,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垃圾減量」,就能讓環境有所改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