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畢業生王先涵在芳苑蹲點5年,拍攝獨特的「海牛文化」,希望紀錄並守護「海牛耕蚵田」的文化資產。王先涵表示,大學拍攝紀錄片時,芳苑還有11隻海牛,過了2、3年,現在只剩下7隻海牛了,「海牛耕蚵田」這個無形文化資產正在凋零。
大葉大學「傳承『海牛耕蚵田』無形文化資產:創新休閒農漁業價值」計畫榮獲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獎助,傳播藝術學士學位學程主任李靖惠帶領學生走進芳苑,拍攝一系列「芳苑傳說」影片,李靖惠主任表示,學生分組在芳苑進行田野調查,透過實地走訪,發掘當地特色,同時運用在學校所學的影視專業,用鏡頭紀錄下芳苑的不同面貌,帶領大家看見芳苑之美。
李靖惠主任進一步說明,「芳苑傳說」系列影片包括「看見芳苑」以空拍來鳥瞰芳苑獨特的文化與自然資;「童顏童語」是大學生帶著小朋友一起拍照,記錄下小朋友眼中的芳苑;「自然非然」透過海牛、紅樹林、興建中的快速道路,三者強烈的反差,揭示自然與人為之間的衝突;「失落之城」刻畫芳苑安靜的一面;「老人與海牛」則是兩代之間與海牛的故事;「海海人生」一方面記錄海牛文化,另一方面,觸及年輕人是否要繼承家業等問題。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畢業生王先涵說,他大學拍攝畢業作品「海海人生」,介紹芳苑的海牛文化,從此與芳苑結緣。王先涵畢業後,指導老師李靖惠邀請他和學弟妹一起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繼續記錄芳苑的人文與自然,今年是他在芳苑蹲點的第5年,很開心能盡自己的心力幫助地方。在持續拍攝芳苑村的過程中,他看到大學生熱情地和居民的互動,也看到中生代回到農村,共同守護芳苑的文化資產,但讓他感嘆的是,大學拍攝紀錄片時,芳苑還有11隻海牛,才過2、3年,現在只剩下7隻海牛了,「海牛耕蚵田」這個無形文化資產正在凋零。
計畫主持人、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黃子坤強調,為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大葉大學設藝學院與傳藝學程不只是製作影片保存文化,更與芳苑國小合作工作坊,讓藝術教育前進芳苑,藉由粉彩畫體驗的方式,帶領小朋友來描繪芳苑的自然景色,透過繪畫的方式來實踐社會關懷。
蕭媛之老師指出,芳苑海景風情粉彩工作坊以海牛為主題,藉由粉彩描繪的方式,讓小朋友記錄芳苑特殊的海牛景色。粉彩可以透過手去推擦出色粉之間的漸層、混合,小朋友在這樣的觸覺經驗裡,也可以和觸摸沙子等、觸摸海牛等生活經驗結合。工作坊最後也邀請小朋友逐一上台,與大家分享創作成果,談他們所觀察們所觀察到的海牛,引導小朋友發現芳苑的文化特色,建立土地認同。
大葉大學「芳苑傳說」影片在芳苑國小舉辦首映,芳苑國小校長吳偉誠認為,要喚起芳苑在地人對於芳苑的情感,可以透過藝術教育的方式來進行,從國小的孩子們開始培養,不只是小朋友接觸到美學教育,孩子也可以把學到的帶回去給家人,凝聚芳苑在地的能量,讓芳苑的文化價值可以不斷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