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在今(13)日結合財團法人婦女權益基金會及Impact hub舉辦「溫暖微光-在地永續發展小旅行」成果發表會,循著聯合國永續發展的目標(SDGs),包含「減少不平等」、「永續城市」、「陸地生態」等理念,精選出臺灣6家不同型態的社會創新組織,邀請關心社創議題的NPO和NGO夥伴、朋友們一同走訪,透過成果分享會,增加民眾對社會創新的認同,達到正面影響力。
社家署從105年推出「溫暖微光」系列實體書,找出全台八家以健康幸福為宗旨的社會企業,分享其營運模式;在106年則是出版電子書,以「共好」為主軸,撰寫出社會企業在營運過程的中的難題,為想進行社會創新事業的新手,點出可能碰到的難關;而今(107)年則以成果分享會的形式,以面對面交流,為社會創新事業夥伴找尋更多解決問題的機會。
社家署主任秘書田基武指出,社會創新組織的背後都乘載著撼動人心的故事,與亟待改變的理想,但是到國際論壇中,時常遇到人們提出,如此的形式究竟實際發揮了多少社會影響力?你又該如何評估這個組織發揮了多少社會影響力?所以今年與逢甲大學社會事業經營管理研究中心合作,邀請研究中心主任汪浩,來分享「德國非政府組織發展聯盟」所發起的社會報告標準(Social Reporting Standard),該中心更編譯出版中文版的「社會影響力報告指南」,讓台灣的社會企業團體可以有借鏡指南。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陳琬惠表示,呼籲政府不要限制社會創新事業在「創」的時候,總是會碰面一些阻礙,那些阻礙是跟原本理念有所不同,且必須改革,期待各部會以更開放的心態來支持社會企業;也呼籲社會企業者,要重視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在執行面審慎思考對社會問題究竟有沒有達成確切的幫助,還是讓自己也變成了另一個社會問題,你所做出的社會行動都要去對應,你渴望改變的社會利害關係人是否都產生正面改變;最後,呼籲民眾不論你在社會上是什麼角色,但每一個人都是消費者,想幫助社會企業,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消費行為來支持,讓社會創新能走得越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