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人口高齡化的趨勢,老年議題最受注目,民眾特別擔心未來自己年老是否有失能的機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呼籲民眾,想到老都能保持體力、健步如飛,對於「肌少症」不能再當作正常老化,一定要有預防意識。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陳亮恭教授今(1)日發表台灣本土的大型研究成果,以小腿圍作為簡易評估肌肉量的標準,研究指出50歲以上的男女,男性小腿圍小於34、女性小於32公分,就有六成的機率會罹患肌少症。
陳亮恭教授解釋,骨骼肌會隨著你老化的過程越流失越快, 流失之後會造成你的肌肉量不足,隨著時間身體在力量、行走狀況,也都會越來越差,伴隨而來的就是跌倒、骨折以及失能的風險。
現行的肌少症診斷需檢測肌力(握力儀)、活動能力(行走速度),以及肌肉量(雙能X光測身體組成分析),其中肌肉量必須到醫院檢測,握力儀也不是人人可接觸得到,難以喚醒民眾預警意識。
陳亮恭教授表示,依照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標準,台灣65歲以上長者罹患肌少症的盛行率約達6.8%,男性的發生率也高於女性,相當於全台約有超過20萬名老年人正面臨肌少症威脅。本質上而言發生肌少症絕非短期造成,呼籲民眾從中年50歲開始關注,以免老年要面臨肌肉量不足的問題。
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教授郭家驊強調,熟齡更該訓練肌力,像是練習深蹲能夠強化臀腿肌肉,避免跌倒。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也提醒民眾,要為老人家選擇,並且攝取足量的優質蛋白質,例如豆、魚、蛋、肉、奶類,才有助於肌肉合成。而優質蛋白質的補充時間要在運動後立即補充,才能發揮增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