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健康

親子相處「共餐」CP值最高 好好陪孩子吃頓飯 建立彼此心中安全、親密、信任感

2018-10-16 發佈 孫唯容 臺北

由於台灣經濟型態轉變,現代社會中的小家庭多為雙薪,雖然家庭開支上能擁有較大的自由度,但親子時間也相對減少,家庭成員間各自忙碌,大人忙上班、小孩忙上學、補習,而你多久沒和孩子一起用餐了呢?董氏基金會提醒,根據調查可以發現,親子共餐可以減少孩子偏挑食的行為、有助於體重控制,同時也有益於孩子的情緒管理,減少孩子憂鬱、焦慮的行為發生。

 

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在104、106年分別針對兩萬名家長進行「兒童生活及飲食習慣調查」,可以發現有共食早餐習慣(每週4次以上)的家庭,孩子「偏挑食」發生率較未共食家庭少7%,且孩子「常吃油炸食品」的比例也降低6%,另外在「常吃零食」與「每天喝超過一杯飲料」的比例也均有下降。

 

調查也發現家庭中親子共餐的比例降低,以每週與孩子共食4次以上早餐的標準來看,比例從53.5%下降到49.3%,等於有超過半數孩子早餐是獨自用餐。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分析,臺灣家庭共餐比例降低可能是雙薪家庭比例增加,家長工作忙碌,而孩子作息不固定,容易晚睡又晚起,導致沒時間在家用早餐,再加上外食主義的大環境因素,家長不需耗時備餐,可以買了就走,各自用餐。

 

許惠玉主任也說明,親子共餐是親子間共同成立一個行為,更是建立安全感、親密感的方法,而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陪伴,如果缺乏陪伴,孩子在喝酒、抽菸、毒品使用等成癮行為的發生率就會提高,基本上家庭共餐的時間約莫一小時,比起看電視一個小時的時間,達成對孩子的陪伴效果更佳。

 

董氏基金會也提醒民眾,因為3C氾濫,親子間容易在共餐時,各自看電視、滑手機,導致雖同桌吃飯卻各吃各的,這是親子「假共餐」的狀況,並無進行交流,更遑論陪伴,建議家長透過親子共餐的時間與孩子交心,比起關心成績更要關心孩子與朋友的相處,帶給孩子安全感、親密感與歸屬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