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史前館原民陶藝展 呈現製陶文化的傳統、復興與再現

2018-05-30 發佈 林睿鵬 臺東
藝術家夫得・答艾展出陶藝創作「自己的語彙」

藝術家夫得・答艾展出陶藝創作「自己的語彙」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配合原住民青年藝術節,同步推出原來在這裡-臺灣原住民陶藝展」,邀集國內19位原住民族群製陶創作者展出作品,以「傳統」、「復興」、「再現」三大面向,呈現臺灣原住民製陶文化的歷史與當代發展。

在臺灣原住民族群中,如布農族、鄒族、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西拉雅族等,過去都曾保有完整的製陶技術,但受到外來文化衝擊,這些傳統技術在19世紀後已快速消失,現今只剩豐濱鄉貓公部落的阿美族蘭嶼的達悟族耆老,保有傳統製陶工藝技術。

策展人王昱心表示,此次展覽以「傳統」、「復興」、「再現」三大面向為主軸,其中「傳統」與「復興」,試圖以原住民傳世的古陶器,對照當代原住民新製的傳統技法作品;「再現」則是展出當代原住民結合傳統文化、社會議題的創作。

王昱心表示,「陶」在許多原住民族人的心中,象徵文化的延續與再現,希望經由展覽的方式,從採集土壤、製作、文化意涵、現代議題到當代創作,呈現原住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獨特而久遠的適應歷程中,蘊藏的文化藝術內涵與特質。4

展出創作者包括宋林美妹、麥承山、沙桂花、宋賢次、全東明、撒古流・巴瓦瓦隆、峨格・馬帝靈、哈匿・旮丮、夫得・答艾、廖光亮、哈拿・葛琉、華恆明、雷斌、不舞・阿古亞那、王昱心、吳淑倫、劉美怡、尤美茜、拉夫浪斯・馬帝靈等19位原住民藝術家,分別透過作品闡述三大面向議題。

夫得・答艾的陶藝創作「自己的語彙」,作品上的原住民圖紋,如埃及金字塔裡的圖紋般刻劃於其中,含有對於原民文化在數千年後依然保存的期許,圖紋上方一雙醒目的手掌,象徵拒絕外來文化的掠奪,而手掌後人像,則悠遊自在的徜徉於自身文化之中。

他說,原住民是臺灣的主人,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逐漸邊緣化,近年原住民族權益受到世界重視,希望藉由陶藝作品,再現原住民傳統文化的驕傲,「在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海洋上,要用自己的語彙發聲,決定自己的未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