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進步,臺灣的喪禮文化逐漸消失,亞洲大學視傳系黃千芳、陳艾青、蔡秉鈞、賴涵婷看待喪禮文化猶如死者與親屬的另一個連結,像是盛大的畢業典禮,與愛你的人告別;他們用年輕的思維,以文化圖像回顧臺灣傳統喪禮文化,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喪禮美學。
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視傳系黃千芳、陳艾青、蔡秉鈞、賴涵婷等同學以「臺灣傳統喪禮」插圖、「辭生綿綿」刊物設計,榮獲第97屆紐約藝術指導協會年度獎插畫、刊物設計類優秀獎!
亞洲大學視傳系的黃千芳說,臺灣的喪禮文化蘊涵歷代智慧與文化,年輕一代逐漸淡忘也不了解,他希望透過文化圖像的轉換,讓現代人可以接受並了解,希望臺灣的喪禮文化不會在年輕的這一代消失,而且能夠透過設計而傳承下去。
談到臺灣的傳統喪禮,視傳系的陳艾青對於殯禮時的「手尾錢」印象特別深刻,他說,剛開始聽到「手尾錢」就像是「腳尾飯」或是死人發下來的錢一樣,感覺可怕;但是陳艾青深入了解後發現,「手尾錢」其實是往生者將財產留給子孫,要把好運留給子孫的意喻,因此,在轉換成新的文句,是「辭生尾錢 百年千孫年」的意義。
陳艾青也強調,臺灣喪禮文化的儀式過程有許多的繁文縟節、習俗與禁忌,但是總體而言,談的是死亡後的過程傳達生的人生課題,他說,整場喪禮像是浩大的畢業典禮,邀請朋友參加最後的晚宴,與愛你的人告別。
他進一步的指出,臺灣喪禮文化像是一棵樹,開花、落葉,就像是大自然的循環,我們要接受他、面對他,同時祝福他。陳艾青舉喪禮最後的儀式「合爐做對年」,就是家人親屬在辦完所以喪禮儀式後,一起開心的吃飯,而開心的吃飯就是為喪禮儀式畫下完美句點,讓大家繼續向前走。陳艾青有感而發的說,喪禮文化是哀傷的,卻也讓他學會珍惜身邊的人。
指導老師,亞洲大學朱庭逸老師說,在臺灣,大家避諱談論喪禮,但是生死是人生大事,他鼓學生以21世紀的角度重新思考傳統喪禮儀式代表的意義,同時希望透過21世紀的觀點與詮釋,讓大家對喪禮不再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