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健康

幼兒便祕困擾 醫師建議調整飲食並與馬桶「培養感情」

2018-05-07 發佈 林睿鵬 臺東
幼兒便祕困擾 醫師建議調整飲食並與馬桶「培養感情」

幼兒便祕困擾 醫師建議調整飲食並與馬桶「培養感情」

許多小朋友開始上學時就會面臨便秘問題,常令家長相當困擾,臺東馬偕小兒腸胃科醫師翁書釗指出,解決孩子便秘問題,可從飲食及補充水分等方面著手,另外,讓孩子學會使用馬桶,好好與馬桶培養感情,便秘問題就能自然改善。

翁書釗指出,小兒的便秘的比率,嬰兒約有3%,而一歲以上的孩童則約一成有便秘的困擾,其中超過9成屬「功能性便祕」,男女比例相當,若小朋友每週排便不到3次、每週至少一次大便失禁,就可是有便秘問題。

另外就糞便型態來看,曾經排硬便或排便時會痛、因糞便體積太大而堵至馬桶,這也是便秘警訊。正常小朋友的便便形狀最好的狀態是香蕉便或是雞塊便,而直腸中有大量糞塊囤積、曾經憋住不排便都有可能是便秘的現象。

翁書釗表示,要解決小孩便秘問題,必須從兩方面著手,在生活上要多喝水,多吃膳食纖維食物,都會區的小孩容易因飲食中攝取的油脂太少而導致便秘,而臺東則因較炎熱,小朋友身上的水份易蒸發而產生便秘,需要補充更多水份。

如廁時機也很重要,飯後30分鐘,在沒有摧促干擾的情形下是最佳時機,專心在馬桶上「運功」1015分鐘,培養孩子良好的如廁習慣,另也可搭配軟便劑,達到宿便不囤積、大便不乾硬、排便不疼痛,並依醫囑慢慢減量,勿貿然停藥。

翁書釗也強調,讓孩子與馬桶培養感情,學習使用蹲式或坐式馬桶,也是改善便秘的關鍵,他指出,亞洲蹲是最佳的排便姿勢,若小朋友使用大人的坐式馬桶,需放個小板凳讓兒童的雙腳有地方能穩定踩踏,使膝蓋稍微高過臀部,此時直腸呈現打直狀態,有助於便便順利排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