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測第二天,下午先考自然科,共有2千248人缺考,缺考率為1.65%。高中老師認為命題具備素養導向,無法靠死背得分,而是要具備科普閱讀能力及理解力,整份考卷具備鑑別度,是近年最難的試題。
大學學測自然科考試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在物理科部分,包括福衛五號,去年(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證實重力波的議題都入題,部分題目需要判讀圖表及在題目中找資訊才能解題;地科部分則把要學生利用曆法與月相盈虧周期來推論將在本月底出現的「藍月」現象。
化學部分,則有穿越古今的命題,要考生利用閱讀理解與現代元素性的知識,來解讀古代煉丹著作《周易參同契》的內容,被視為是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素養完美結合的考題。
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表示,今年這份考題有幾大特色,包括合科試題具有一定比例、重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自然科學與人文素養結合的命題方式,還有著重生活、時事情境,尤其實驗情境考題,更是凸顯出未來新課綱的重視方向。
生物科部分,建國高中劉玉山老師認為第27題的E選項、第48題的A選項描述都不夠精確,學生比較難以理解題意,但是,老師認為試題具有鑑別度,是非常好的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