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以工藝驅動臺灣 工藝中心策畫「AI!工藝臺灣‧世代智慧」展

2025-10-22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AI! 工藝臺灣‧世代智慧」常設展呈現臺灣工藝產業百年來的發展

「AI! 工藝臺灣‧世代智慧」常設展呈現臺灣工藝產業百年來的發展

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劃的《AI!工藝臺灣‧世代智慧》常態展,即日起在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樓展出,以「工藝繼承」與「工藝創新」兩大核心為主軸,透過實體展示與數位科技的虛實整合,回顧臺灣工藝百年發展歷程,並以「同時性」的視角觀照各世代的創新與回應。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提到「AI」,通常讓人會聯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然而,若回歸「智慧」的本質,會發現所有「完美的成果」其實都是始於人類的想像力與手工技藝所設定的標準,並透過工具與機械得以實現。陳殿禮主任強調,工藝的本質是創新,工藝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本次展覽有別傳統認知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而聚焦在工匠智慧(Artisa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也就是人類智慧,藉此與當前AI時代進行對話。陳殿禮主任另外也提出HH(Human Heart)雙核心概念,第一個H意指人類、另一個是Heart,也就是人類的心,強調展覽的核心是人心智慧。此外,也希望以「工藝」作為動詞,來驅動臺灣,讓世界看到不一樣的臺灣,並透過「世代智慧」的視角,展現不同世代所產生的智慧,以及所創造出符合當代生活形態的工藝產品。

 

策展人江明親表示,工藝在臺灣歷史長河中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驅動工藝永續發展的動力就是工藝精神。而產業發展是活絡工藝的關鍵,因此展覽中將呈現臺灣工藝產業百年來的發展,透過工藝師所展出的作品,帶著大家重新認識工藝。

 

工藝中心表示,本次展覽從1920年代殖民異文化下孕育的本土漆藝、1930年代顏水龍推動的臺灣設計語彙、1950年代外銷手工藝的蓬勃與興盛、1970年代文化保存與智慧累積、1980年代原住民文化復振,到1990年代以後融入社區與永續實踐的多元風貌。這次展覽也作為2026年「工藝年」暖身系列活動,倡議將「漫活」精神轉化為工藝的具體實踐,從日常中重新體悟「工藝之於生活」的深意。期盼臺灣不僅是以人工智慧聞名的「矽島」,更是以工藝智慧自信傲立的「工藝島」。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