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國臺圖歷史踏查活動 走訪七股認識鹽業

2025-10-22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蔡昇璋老師講述臺灣鹽業發展歷史、解說鹽結晶過程,及能體驗的製鹽項目。(國臺圖提供)

蔡昇璋老師講述臺灣鹽業發展歷史、解說鹽結晶過程,及能體驗的製鹽項目。(國臺圖提供)

 

國立臺灣圖書館致力以豐富的臺灣學特色館藏,支援臺灣史課程教學,今(114)年規劃「地方產業-尋常滋味」主題活動,進行臺灣歷史現場踏查,南區場日前於臺南七股登場,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蔡昇璋,帶領學員走訪七股鹽山、北門鹽田,訪問累積在這片土地上的白金鹽記憶,透過解說臺灣鹽業歷史、文化與產業發展,讓學員對臺灣製鹽有更深刻認識與接觸。

 

蔡昇璋老師帶領學員走訪七股鹽山,提到日本時代因應工業用鹽需求增加,於各地闢建鹽田,1930年代引進財團資金擴大鹽田範圍;戰後採汰劣拓優方式持續開發七股新鹽灘,並逐步轉型全面機械化曬鹽,惟仍因不敷成本,七股鹽場於2002年5月完全停曬,人工曬鹽就此走入歷史。

 

七股鹽山也有瓦盤鹽田與土盤鹽田、大小鹽山,以及「允定號」抬高式履帶搬運車等。蔡昇璋老師講解其中差異、曬鹽工序及曬鹽後剩餘的滷水可用於製作豆花、豆腐,日本時代也從滷水提煉出溴素,作為戰時軍用化工原料,以紅磚水泥建造的北門提溴塔等。七股扇形鹽田於1977年完工時,是臺灣最新最大鹽場,全面機械化並不適合臺灣氣候條件,最後在2002年停曬,在蔡昇璋老師帶領下,學員們觀看各蒸發池形式,聆聽曬鹽與停曬後故事。

 

參觀北門鹽田體驗區時,學員們觀看保存的洗鹽設備和加碘機等器械裝置,共同細數鹽在日常生活所扮演角色。

國臺圖表示,將陸續舉辦臺灣歷史現場踏查活動,相關訊息可上國臺圖官網查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