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問:「老師,我們學這個要做什麼?」基隆市立安樂高中老師黃乃文選擇帶學生走出教室,用真實世界給答案。從八斗子漁村文化、潮間帶生態到野柳地質公園,他帶著學生在山海之間學習,找到知識與生活的連結。今年榮獲教育界最高榮耀「師鐸獎」的他,用超過20年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習可以很真實,也可以很有溫度。
黃乃文原本並非教育背景出身,大學主修生物工程,研究所念輻射生物,曾在化工產業擔任工程師。27歲時,他毅然決定轉行成為教師。他坦言,一開始是務實考量,但真正投入教育現場後,才發現教學改變了他的人生,也重新塑造了他的價值。
走上講臺後,黃乃文面臨第一個挑戰,就是學生不斷問他:「為什麼要學這個?」為了找到教學的意義,他報名擔任「生命線志工」,接受專業傾聽與陪伴訓練。他說:「生命線像一面鏡子,傾聽別人,也讓我看見自己。」這段經歷讓他更懂得理解學生,與他們建立起信任與關係,也啟發他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踐。
黃乃文的課堂沒有侷限於教室,而是延伸到真實環境。他以基隆八斗子為主題開發跨域課程,帶學生認識沿海地形、潮間帶生態、漁港發展與地方產業。他會先建立孩子對土地的感情,再引導他們思考環境議題, 黃乃文說: 「當孩子覺得這片土地與他有關,他自然願意付諸行動保護它。」學生因此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索。
黃乃文強調,學校學習有分科目,但生活中的知識是融合的。他指出,當孩子走進大自然,會看到清楚的地質帶,可以學到自然生態跟地球科學、訪問漁村耆老是「人文課程」、寫心得報告是「語文課程」、清理海洋廢棄物則是「永續城市」議題。這樣的課程設計,讓學生意識到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實現了學以致用。
然而,戶外教學推動並不容易,剛開始常被質疑安全性與必要性。為了讓家長與學校放心,黃乃文主動考取戶外風險管理證照,接受登山、獨木舟、攀樹等專業訓練,每次活動前必開說明會說明安全規畫,甚至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多年來,他帶出一批批勇於探索、願意關懷土地的學生。過去學生問他「為什麼要學這個」,現在學生最常問的是:「老師,我們下次去哪裡?」
黃乃文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保持學習的心態和挑戰精神。隨著新知識的不斷湧現,老師必須不斷更新教學方式,才能與學生一起成長,學生都在觀察老師怎麼做,老師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