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國教署從109年起推動「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以延續原住民族珍貴的文化脈絡並深化教育扎根為核心目標。透過補助支持每校最高新臺幣200萬元,鼓勵學校依循特色課程發展需求,結合部落的傳統文化與耆老智慧,形塑兼具民族特色與教育價值的學習場域。自計畫開辦起,國教署已補助近90校,並挹注1.6億元經費推動計畫,讓學校營造具有文化意涵的校園環境,學生得以親身體驗原住民族知識與生活智慧,教師也能在課程設計中融入族群元素,將教育與文化緊密扣合。
桃園市光華國小攜手部落族人建置泰雅傳統家屋與獵人步道,打造沉浸式文化學習場域。家屋依循傳統工法,以杉木、桂竹、藤皮等天然材料建造,體現泰雅「就地取材、順應自然」的精神。學生在耆老與部落教師帶領下,實際操作削藤、綁繩、製作陷阱等工藝,並走入古道認識獵徑與山林生態,學習祖先的生活智慧。校方期望透過這些課程與場域,讓孩子不僅掌握技能,更深化對泰雅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培養自信,推動文化永續傳承。
花蓮縣瑞北國小結合布農族與阿美族文化特色,建置具有含括兩種族群精神的傳統家屋,象徵尊重與共榮。此家屋由師生、耆老與族人共同完成,學生在建置家屋前,前往部落進行文化見習,並親手操作削藤、綁繩、鋪草等工法,從中學習技藝,並瞭解與分辨不同族群文化的內涵。家屋成為族語與工藝教室,孩子們在此習唱歌謠、舞蹈,體驗文化的根源與溫度。它不僅是教學場域,更是師生共享的「家」,承載部落記憶,是文化復振結合學校教育的重要實踐。
花蓮縣太平國小為巒群布農族的實驗小學,學校新建傳統布農族石板家屋,並舉行祈福儀式,耆老以灑酒、拋糯米等儀式,象徵族人團結與文化傳承。家屋不僅是建築,更承載家族歷史與課程結合,是具有文化厚度的教學空間。石板屋在布農族社會已罕見,學校在轉型為布農族實驗小學後,積極推動族群文化教育,透過計畫依循傳統工法建造的高復原度家屋,校方期盼此家屋不僅成為文化教學場域,也讓部落與族群共同觀摩學習,延續珍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