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文藝創作獎項「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自民國70年起持續舉辦已經45年,今天(15號)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舉行頒獎典禮,共有50位作者的53件作品自589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獎,呈現文藝創作在校園中的深耕成果,由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國偉親自頒獎。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國偉致詞時表示,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在臺灣文學創作中具有深遠意義和重要價值,這個獎項不僅是對優秀文學創作的高度肯定,也是推動臺灣文學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今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教師組中,眾多優秀作品展現出教師深厚的文學素養與創作能量。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玉姍老師以劇本《煉金術》榮獲戲劇劇本特優。作品以「騙」為主軸,巧妙運用「局中局」、「騙中騙」的結構,層層推進,揭示人性中的貪婪與執著。劇本節奏明快、人物鮮明,兼具劇場效果與教育意涵,展現高度創作巧思,獲得評審高度肯定。
時隔10年,創作再度榮獲特優,鄭玉姍老師說,因為她在警察大學教書,學生到實務單位之後,都抱怨要處理非常多的詐騙案件,因此她動念寫一個關於詐騙案件的劇本,希望透過這個戲劇達到宣導跟防治犯罪的教育功能。劇本構思醞釀了10年,花一週就寫好,因為劇本創作是她最快樂的事情,未來也將持續創作下去。
高雄市大寮區永芳國小王淑玲老師以〈復工日〉榮獲短篇小說特優,作品敘事細膩,語言直率,善於反諷,透過對照手法深刻描繪人性陰暗面,風格鮮明,張力十足;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解昆樺老師以〈流螢涉水〉榮獲散文特優。此篇生態紀錄文字精練,節奏流暢,以若即若離的筆法描寫螢火蟲生命歷程,融合個人感受與拍攝經驗,展現瞬息與永恆的辯證之美,兼具知性與感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何維剛老師以《拾光集》榮獲詩詞特優,全集收錄46首詩作,涵蓋七律、五律、七絕等體裁,風格古意盎然,語言精鍊,意境深遠,展現成熟詩學造詣與時代省思;臺北市國語實驗國小退休教師鄒敦怜以童話〈布迪森林的奇蹟水壩〉榮獲童話類特優,作品取材自捷克新聞,轉化為富有童趣的故事,描繪動物與人類間的溫暖互動,角色生動、結構完整,自然融入環境關懷與共好理念,充滿希望與情感溫度。
另外,這屆最年輕獲獎教師為新北市立八里國民中學張芷綾老師,年僅24歲,以《初榮集》榮獲詩詞項佳作。作品涵蓋律詩、絕句、古體、詞等多種體裁,題材橫跨古今,語感細膩、格律嚴整,以古典詩詞書寫現代關懷,展現融合古今的創作視野與詩意。
在今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學生組中,多位年輕創作者展現卓越才華,作品風格多元、題材深刻。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林庭儀以《杜子春》榮獲戲劇劇本特優。此作品改編自唐代傳奇《杜子春傳》,融合戲劇元素與趣味性,結構完整,結尾主角的內化轉折為亮點,若搭配戲偶演出,舞台表現力將更佳;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陳誌緯以〈說話一種〉榮獲短篇小說特優。作品運用新寫實風格,描繪荒謬而哀傷的童年記憶,開場吸引、結尾呼應,情緒掌握精準,核心物件「記憶術」具深刻象徵,展現作者成熟筆法與敘事技巧;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張聞珊以〈貓--〉榮獲散文特優。作品以「貓」為題,卻不見貓影,藉此描寫一家人的日常與情感,呈現臺灣社會縮影。文字創新、細節生活化,語言詩意,展現深厚文學底蘊;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博士班候選人胡紹平以《語心集》榮獲詩詞特優,共收錄七律、七絕與詞作15首。作品語言精練、對仗工整,主題扣合「彷徨」意象,展現詩詞創作的深度與廣度,匠心獨具。
學生組最年輕得獎者為19歲的蔡育慈,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以〈都在走〉獲散文佳作。作品風格清新,描寫作者參與河岸工程與魚梯建設的歷程,融合自然觀察與生命哲思,展現獨特視角與文學潛力。
特別的是,參獎者中不乏具有多元創作能力者,像是教師組桃園市復旦高級中等學校蔡其祥老師,以作品〈時光藤蓆〉及〈拜拜好好〉分別拿下散文項優選、短篇小說項佳作,展現其跨文類的深厚筆力;國立員林高中王瓊茹老師以作品〈中年換牙的健豪〉、〈指爪之間〉分別榮獲短篇小說項優選、散文項佳作,作品風格細膩動人,深具感染力;學生組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張聞珊,以作品〈貓--〉、〈變態少女〉分別榮獲散文特優及短篇小說項優選,作品兼具文學性與創新性,充分展現新生代創作者的潛力與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