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於今(28)日舉辦「玩色.巧師:臺灣戰後第一代女性藝術家鍾桂英特展」開幕式,藝文界人士齊聚一堂,向身兼藝術家與藝術教育工作者的鍾桂英致敬。出席活動的文化部長李遠表示,鍾桂英能在教育工作之餘,仍堅持藝術創作,精神令人敬佩,此外,她在藝術表現上的創新,更令人感動。
文化部長李遠指出,鍾桂英老師除了是臺灣戰後第一代女性藝術家的代表,出生自較為保守的客家庄,從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投入教職,但仍不放棄繪畫,相當地少見。更令人感動的是,鍾桂英老師繪畫用色上,不同於客家傳統的藏青色或花布元素,而是使用了藕紅色、寶藍色和明黃色,呈現燦爛兼具浪漫的客家文化。
藝術家鍾桂英1931年生於桃園楊梅,幼年歷經日治時期與戰後社會變遷,求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師承廖繼春,並在國立臺灣藝術專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任教逾40年,教育英才無數。高齡94歲的鍾桂英老師表示,在師大美術系的學習較為傳統,到晚年時她嘗試接受新的藝術形式,從構圖到用色上力求突破,展現個人的想法和特色。她也鼓勵民眾拿起畫筆,在創作中豐富生命。
國立歷史博物館表示,本次特展,以「玩色」與「巧師」為主題,依鍾桂英老師創作時期分為3單元。「青春逐光」呈現70年代早期如何受到印象派與野獸派影響,自由奔放地運用色彩,展現她對於繪畫語彙的熱情探索;「恣意用情」呈現進入80年代的色彩語言更趨成熟;「清歡有愛」體會到90年代之後,作品色調趨於沉穩,運用輪廓線與色彩交錯,傳遞藝術家邁入晚年對生命的體悟與寧靜恬適之美。
此外,展覽特別運用工研院所研發的「XR智慧顯示創新表達技術」與「藝術家特化GAI生成系統」,讓觀眾可在智慧系統引導下,透過多媒體互動與珍貴經典作品,深入鍾桂英的創作語境,沉浸於她獨特的藝術世界。展覽即日起展出到7月6日,更多資訊可上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或臉書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