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太空紅藜種回原鄉 臺東土坂實小培育排灣未來人才

2025-04-22 發佈 林睿鵬 臺東
臺東縣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將曾繞行太空的紅藜種回故鄉土地,連結文化記憶與現代科技,使太空教育在原鄉萌芽。

臺東縣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將曾繞行太空的紅藜種回故鄉土地,連結文化記憶與現代科技,使太空教育在原鄉萌芽。

紅藜是原住民傳統作物,常見於排灣族部落,也是參與「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畫」的種子之一,臺東縣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經「紅藜先生」牽線,與國家太空中心開啟合作契機,今(22)日舉辦太空紅藜校園栽種活動,將曾繞行太空的紅藜種回故鄉土地,連結文化記憶與現代科技,使太空教育在原鄉萌芽。

 

土坂實小學生與來賓們,在校園內分別種下一般紅藜與太空紅藜幼苗,紅藜是排灣族部落常見的傳統作物,但上過太空的紅藜,讓小朋友們腦洞大開,「比一般紅藜小、長得比較慢,會不會長出綠綠的顏色?」也有小朋友說,「沒想到家鄉的作物也可以上太空,我都沒有上過太空了!」

 

臺灣參加「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畫」,選定4種具臺灣特色的種子送上太空旅行7個月,其中就包含紅藜,近日經學生家長、「紅黎先生」吳正忠牽線,土坂實小與太空中心開啟合作契機,將「太空紅藜」帶回學校順利育苗,並盛大舉辦栽種活動,由師生及來賓將太空紅藜種在校園。吳正忠說,「紅藜回家了!」

 

「既然是選擇原住民傳統作物,那為什麼原鄉沒有參與的機會,我們能不能也認識上過太空的紅藜?」吳正忠說,為此他寫信到太空中心,希望能讓剩下的種子回到部落,讓小朋友知道「原來我們的東西有上外太空」,透過傳統作物接軌太空科技,相信對這片土地會有更多不同的想像。

 

臺東縣教育處長蔡美瑤受邀參與栽種活動,她說,雖然國家火箭發射場址落腳屏東九棚,但臺東推動太空教育不落人後,以此次土坂實小與太空中心的合作為起點,在未來進一步將太空科技發展趨勢融入課程,幫助孩子多元展能。

 

土坂實小以排灣族傳統文化推展民族教育,此次將繞行太空的紅藜種回故鄉土地,搭起科技與傳統、未來與文化的橋樑,結合學校民族文化課程,指導學生種植照顧來自太空的紅藜,開啟想像與眼界,期待這一顆顆走過星辰的紅藜種子,能使太空教育在原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