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被納入國民小學正式課程已經邁入20年,顯見台灣教育從早期就對英語相當重視,但近年國中會考英文成績雙峰現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學生成績的走向不是極優異,就是需要加強,反思國小的英語教學,台灣師範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辦公室發現,近20年來沒有任何單位針對小學生的英語能力做系統化的檢測,所以開發「英語能力診斷及認證系統」,期待校園掌握個別學習狀態,並加強補救。
這次測驗從台北市六年級畢業生進行英語體檢的抽樣檢測,範圍涵蓋台北市各學區,體檢人次為10,048人,其中詞彙測驗人數是3,405人、文法句型2,617人、聽力理解1,742人,閱讀理解則是2,284人。
分析調查發現,在詞彙有24%、文法句型有54%、聽力理解有21%與閱讀有29%的受試者沒有達到小學六年級該有的程度,甚至是在詞彙有12%、文法句型有18%以及聽力測驗有6%的受試小六學生,沒有達到小學四年級的程度。
台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宋曜廷期待直轄市與縣市政府教育局及早掌控學生的英語能力,因為英文能力是延續性的,在國小三四年級的程度沒有跟上,延續到國中的英語能力也很有可能落後;副校長宋曜廷也說,小學端的英語教學方法也亟需改善,目前小學端重視聽與說的能力,忽略文法的練習,但溝通的要素必須擁有大量的詞彙與正確的文法,而非可以聽懂就好,況且錯誤的文法會影響到日後的文章寫作,甚至是影響到大學學測寫作的表現。
宋曜廷進一步表示,除了重視基本的英語詞彙與文法外,更呼籲教育局與校方重視英語成績的雙峰現象,推行差異化教學與個別加強。他也強調,全台縣市都應該加強體制內的英語教學時數,如果沒有將時數增加,面對弱勢無法補習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學習機制,雙峰效應會越來越明顯,到了高中階段更會出現,英文老師無法補救文法句型能力低落的學生,呼籲及早進行監測、及早補救。